沈飞朱元璋是军事历史《快穿大明:我在国子监当博士》中涉及到的灵魂人物,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看点十足,作者“恐龙吃萝卜”正在潜心更新后续情节中,梗概:一次意外他穿越大明,见徐达要兵败漠北,好心他献出灭元朝十二毒计!却被他弃之敝履,还将我赶出去!他精心设计的战术与策略,曾几何时,他认为可以助大将军徐达扭转战局。但终究未能得到采纳,还被赶出国子监。于是心灰意冷下,他改投太子门下,频频献出吞天毒计,整治淮西集团,诛杀三万朋党。每次献计都让朱元璋谈之色变..........
军事历史《快穿大明:我在国子监当博士》目前已经迎来尾声,本文是作者“恐龙吃萝卜”的精选作品之一,主人公沈飞朱元璋的人设十分讨喜,主要内容讲述的是:若严格按此标准筛选,符合条件的人物依然众多。例如淡泊名利的刘伯温,便与此相符。然而朱标明白,刘伯温断无可能担任恩科主考,不仅因其与李善长、胡惟庸等人矛盾重重,单凭他并不显赫的出身背景,就很难让浙东集团乃至全国士子衷心认同。太子朱标愈思考愈发忧虑,不知父皇究竟会择何人担此重任...
免费试读
面对新朝初立以来的首场科举大典,此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断不能掉以轻心。
所提标准“德高望重、德才兼备”,虽不可或缺,但终究显得宽泛模糊。
若严格按此标准筛选,符合条件的人物依然众多。
例如淡泊名利的刘伯温,便与此相符。
然而朱标明白,刘伯温断无可能担任恩科主考,不仅因其与李善长、胡惟庸等人矛盾重重,单凭他并不显赫的出身背景,就很难让浙东集团乃至全国士子衷心认同。
太子朱标愈思考愈发忧虑,不知父皇究竟会择何人担此重任。
一声悠长的叹息后,朱标内心一片惆怅。
他起身走向东宫内的书房,推开沉重的门扇,瞬间书香四溢。
值勤的书童见到太子驾到,立即停下手中研墨的动作,恭谨施礼:“太子殿下安好。”
朱标略微环视四周,轻声询问:“日前不是吩咐人去搜集沈飞博士的一些著作吗?那些书是否已经妥善整理入库了?”
书童闻听此言,迅速转身至书柜前,搬出几本儒家经典垫脚,踩着《论语》踮脚去顶层取下几部沈飞的著作。
这一举动令朱标哑然失笑,他想起沈飞曾言,圣贤之道用于治国难逾三百年之限,而眼前书童却以圣贤之书为梯,沈飞的著作却被高置不理,此情此景颇为讽刺。
书童小心翼翼地将沈飞的书放置在案头,报告道:“殿下,都在这里了。”
朱标点头坐下,缓缓翻开书籍阅读。
书中强调人民乃国家根基,历代君王往往受制于身边的官员,受蒙蔽而不察民瘼。
由此,帝王与平民的生活状态常常呈现鲜明对比。
朱标深刻体悟到书中所述,思索着如何打破这一隔阂,实现真正的治国理政之道。
长时间积累的民怨沸腾,最终可能导致民众奋起反抗,进而引发改朝换代的轮回,使得任何一个朝代都难以持久传承国运。
这些治国的警世恒言,朱标读得越发心惊胆战。
他合上书页,自然而然地将书中的论述与当前朝廷状况相互对照:现如今,父皇身旁同样环绕着众多官员,真正理解民间疾苦的少之又少,大部分人都无视民生困苦。
这样一来,他们很可能在父皇面前营造虚假的盛世景象。
然而,这还不是最为凶险的情况。
倘若这些官员在上欺瞒君王,在下利用皇权狐假虎威,巧立名目苛捐杂税,滥用权力欺压百姓,那便是颠倒乾坤,种下无数祸患。
待父皇驾鹤西去,自己接过治理大明江山的重任时,届时局面将会怎样?这一念头犹如一道闪电,使朱标惊惧不已,冷汗如雨,浸湿衣衫。
即便是在炎炎夏日,他也能感受到一股股寒意从心底升起,血脉贲张,双眸布满血丝。
不行!绝对不行!这一刻,朱标才彻底醒悟过来,开朝以来的首场科举,绝不仅仅是为大明选拔英才那么简单,它更是皇权与朝臣间一场隐蔽而激烈的权力博弈。
一旦在这场较量中朝臣们尝到了甜头,那么这批官员将更加肆无忌惮。
因此,恩科主考官的人选至关重要,决不能单纯依赖德高望重的老臣,而是要给予年轻官员展示才干的机会,避免仕途晋升完全操控在旧有朝臣手中。
有必要引入一部分直接隶属于皇权的新锐官员,形成有力的制约机制。
老一辈的官员们人脉交织紧密,利益捆绑难以割裂,唯有启用年轻一代官员,才能有效地牵制他们。
太子朱标凭借阅读沈飞的著作,豁然开朗,洞悉了这一深层道理。
次日清晨,应天皇宫的早朝仪式正式开启。
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,特意在旁边增设了一座宝座供太子就坐。
龙椅之下,金碧辉煌,阳光穿透窗格洒下耀眼的金光,映照在四周廊柱上雕刻的蟠龙图案上,使之生动形象宛如活物。
文武百官按照职级分为两侧站立,文臣以胡惟庸、李善长为首领,武将则以徐达为代表。
大明建国初期设立了左右丞相制度,旨在相互制约平衡,左丞相徐达,右丞相起初由李善长担任,后转为胡惟庸。
原本李善长打算告老还乡,却被朱元璋挽留下来继续效力朝廷。
今天早朝,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将,除了远征在外的蓝玉以外,其余朝臣均按时到场,全员出席。
众所周知,今日的早朝将揭晓第一次恩科考试的监考团队配置。
该团队包括一位主考官、一位副考官以及三位监考官,而其中主考官的人选尤为关键,他不仅象征着此次恩科的政治导向,更是大明朝廷向全国读书人传递的重要政策信号。
典礼过后,朱元璋下令:“胡惟庸,你汇报一下恩科监考团队的拟定人选。”
随着朱元璋的指令下达,全场文武百官个个精神抖擞,特别是那些曾向胡惟庸赠送礼品、寄予厚望的朝廷重臣们,此刻无不紧盯着胡惟庸的背影。
毕竟,在此之前,胡惟庸未曾对外透露任何关于人选的消息,这意味着主考官的角色花落谁家,悬念犹存。
胡惟庸遵旨而出,淮西勋贵们纷纷投来期待的目光,因为他们清楚,谁能在此恩科中占据主考之位,就意味着其所属的党派将在朝堂之上得到进一步的壮大。
问题是,这位主考官究竟会出自淮西勋贵阵营,还是来自浙东党派呢?
然而,面对淮西勋贵们的热切眼神,胡惟庸却报以一种冷漠的无视。
尽管他常被视为善于依附权势的投机者,但在重大原则问题上,他却保持了难得的清醒。
这次大明开国以来的首次恩科,无疑是皇上朱元璋极为关注的大事,决不容许私人情感影响公正决策。
任命恩科主考官之举,不仅是胡惟庸肩负的使命,更是皇上对他的信任与考验。
作为新任丞相,他在此次人事任命上的表现必须无可挑剔。
胡惟庸深吸一口气,调整嗓音,取出一份奏折,大声宣读:“禀报皇上,大明开国之初的首次恩科监考团队名单如下!”
他当众宣告……
“恩科主考官,刘三吾大人!”
刘三吾,身为朝廷二品大员,翰林院大学士,国子监监正,更是与汪叡、朱善齐名的“三老”之一,他曾,备受朝廷礼遇。
其资历深厚,确实堪称德高望重、德才兼备之典范。
朱元璋侧目看向太子朱标,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,显然他对刘三吾为主考官并无异议。
太子朱标亦微微颔首,目光转向刘三吾,发现对方显得相当惊讶,显然在此之前并未预料到会被委以此重任。
朱元璋接着发问:“刘三吾,你觉得由你担任恩科主考如何?”
刘三吾受此殊荣,受宠若惊,立刻离座行礼,情绪激动地回应:“陛下,老臣感激涕零!感谢陛下的垂青和丞相的推荐!老臣定当全力以赴,确保本次恩科圆满举行!”
对于刘三吾的反应,朱元熹颇感满意。
其实,刘三吾这个主考官人选是昨晚他与胡惟庸、李善长以及刘伯温三人共同商议敲定的。
刘三吾既非浙东党成员,亦非淮西勋贵,他在党派归属上清白无瑕,同时具有深厚的资历背景,堪称最佳人选。
无人能出其右,他是出任主考的最佳人选。
胡惟庸在公布主考人选后,接着揭晓了监考团队的组成情况。
“本恩科考试所委派的副考官及监考人员为:”
“李善长、白信韬、张信、戴彝和尹昌隆等国子监博士。”
众人皆知,这些国子监博士,如张信、戴彝和尹昌隆,正是曾经迫使沈飞离开国子监的同一批人。
现如今,沈飞困守客栈,而他们却一路高升,共同担纲恩科考试的监考重任。
李善长被任命为副考,这一点毋庸置疑,众人心领神会。
然而,当提及白信韬时,情势陡转。
身为一名卑微的王府纪善、太子侍读,白信韬有何德何能得以担当监考之职?
这一决定瞬间引发了朝臣们的普遍质疑。
面对此景,朱元璋并未立即发表意见,而是静观其变。
此时,坐在一侧的太子发声,试图消除众人的疑虑:“本次恩科对大明王朝至关重要。”
“故我坚持提议,在监考队伍中增添新生力量。”
“未来的日子里,大明还将举办多次恩科,源源不断地需要新鲜血液充实其中。”
尽管群臣内心仍存异议,但当注意到朱元璋犀利的目光,大家只好噤若寒蝉,不再发表任何不满言论。
朱元璋对太子的应对颇为赞赏,目光柔和地注视着朱标,暗自思忖:“我的标儿越发具备一国之君的风范了。”
人群中的白信韬位列文官末席,此刻心情激动不已。
他目睹太子为自己仗义执言,心中满是感激之情。
这次,他借由首次科举的东风,预示着自己的仕途将开启一片广阔天地。
念及于此,白信韬面上不禁浮现出一抹狡黠的笑容。
沈飞,如今我是恩科的监考,而你仅是一个平民百姓!
看你还如何在这次科举中翻身!
虽然人选已基本确定,但最后的决策权仍然掌握在朱元璋手中。
朝臣们窃窃私语,纷纷热议此次公布的监考名单。
对于国子监博士们参与监考,众人并无太大争议,毕竟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。
然而,唯独白信韬的入选,令众多官员心生不忿。
就在此时,朱元璋作出了最终裁决。
“本次恩科,主考为刘三吾,副考为白信韬,其余监考工作则由全体国子监博士承担。”
“至于李善长,朕另有重用。”
朱元璋的决定让全场百官惊愕不已!
白信韬居然晋升为副考官!
要知道,监考与副考之间的功绩差别犹如霄壤之别!
待到科举选拔出的人才辈出,他们只会铭记主考与副考,又有谁会记得监考呢?
皇上让白信韬担任副考,这岂不是直接将晋升之路拱手相赠?
白信韬震惊之余,连忙起身下跪,向朱元璋深深叩首:
“微臣白信韬,感谢陛下赐予如此厚重的恩典!”
客栈之中熙熙攘攘,商旅学子络绎不绝。
人群中不乏佩戴璀璨白玉腰带,左悬宝刀,右携香囊者,威风凛凛犹如天神下凡。
当然,更多的还是身着朴素布衣的青年才俊,他们均是来自天南地北的求学者。
这些人聚集京城的目的无他,就是要在即将到来的科举考试中崭露头角,以此改变自身的命运轨迹。
毕竟在古代社会,读书应试无疑是平民百姓实现阶级跃迁的最有效途径。
一旦金榜题名,荣膺榜首,便能声名鹊起,名震东华门内外,从此人生境遇发生根本性的转变。
在客栈一角的一张桌子边,一位衣着华丽的考生率先开腔:“此次举行的恩科,乃大明王朝历史上的首届!”
他的发言引起周围几人的共鸣。
“李兄文采出众,此次科举魁首舍你其谁?”
另一人附和道。
“的确,李兄之才,我们只能仰视!”
又有一人补充说。
“看来此次科举,我们多数人只能充当绿叶了。”
其他人纷纷表示赞同。
这时,店小二适时送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,满脸堆笑地说:“要是各位大人日后能金榜题名,可千万记得小店哦!”
被称作李兄的男子闻听周围人的赞美,面露微笑,深感受用。
他赴京的目标只有一个——夺取状元桂冠。
客栈内氛围热烈非凡,不仅他们这一桌热闹非凡,其他桌那些身着布衣埋头苦读的学子亦各具姿态:有的凝眉深思,仿佛陷入难题;有的谈笑风生,充满豪情壮志。
客栈老板更是喜上眉梢,近期大量学子入住,使得他的生意翻了几番。
在客栈右侧一张桌子上,沈飞独自端坐,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,倾听着周围学子们的讨论。
然而,在他看来,这里的大多数人在科举道路上恐怕只能扮演陪跑者的角色,一生可能都会困顿于此,郁郁不得志。
此时,那位李兄身边的一位朋友提出了一个敏感话题:“不知此次科举的主考官是谁,如果能事先打好招呼……”
小说《快穿大明:我在国子监当博士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